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五”发展计划纲要 (二)

发布时间:2008-01-02 点击量:

   生产力促进组织是国际性组织,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这类组织管理的共同特点是:法律上明确其非营利机构地位,政策上予以扶持,财政上给予支持。如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能力为宗旨,为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服务的法国地区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中心,在全法设立了110个工作站,与12000个企业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其运营经费的60%左右是来自政府拨款;美国设立了57个州级小企业发展中心和960个分中心,每年为55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其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服务收入和社会捐赠等,其中政府拨款占总运营经费的50%左右;我国港、台地区的生产力促进机构在起步阶段的经费2/3以上来自于政府预算,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尽管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收入显著增加,但政府的支持经费仍维持在其总运营经费的40%左右。

在我国,非营利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不配套,政府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严重不足且没有固定渠道,使得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的公益性、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受到直接影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整体发展与提高。

㈡、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与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企业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上的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使得每一个企业都置身于全球性竞争的大格局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对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势必不断增长,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要求必将进一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的摆在我们的眼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十五”期间,我们必须抓好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㈠、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核心服务能力,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能力。

㈡、发展原则

---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相结合,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的原则数量是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的基础,但在目前政策法律不配套、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数量的快速增长,势必影响到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的提高,因此“十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应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各级政府要在营造外部环境上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引进引导与扶持,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的服务给予经费支持。与此同时,生产力促进中心要通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㈠、“十五”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在“十五”末,基本实现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体系。预计到2005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量将达到10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00家,国家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将达到2万人左右。

2005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总数达到30万家,使企业增加销售额1000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50万个,为企业、社会培训人员200万次;并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企业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做出贡献,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㈡、“十五”期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1、环境建设

营造有利于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在部分地区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营利机构的试点工作,努力争取其“非营利机构”的法律地位,改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外部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中介机构的运作模式和成熟的经验,进行建设多种所有制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探索,营造一个更为开放的氛围,吸引社会力量加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行列,积极发展民营生产力促进机构。

加强宣传。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专题报道、研讨会、展览会、书籍和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形式介绍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性质、任务和功能,宣传中心的服务业绩和成功服务案例,使更多的人了解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